以數字化為核心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需要在以下幾方面著力
2020年11月20日
核心要點文化和旅游系統要充分利用當前的技術環境和條件,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的迫切需要,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主線,以數字化、市場化擴大社會服務供給規模,以網絡化融合創新社會服務供給渠道,以智能化創新提高社會服務供給質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筆者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和旅游系統要充分利用當前的技術環境和條件,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的迫切需要,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主線,以數字化、市場化擴大社會服務供給規模,以網絡化融合創新社會服務供給渠道,以智能化創新提高社會服務供給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便利化、有品質、有溫度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
近年來,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游消費的需求顯著增長。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國文化消費數據報告》顯示,52%的調查對象認為“文化消費能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自2000年以來,我國國內旅游人數年均增幅為11.6%,旅游收入年均增長達16.4%,遠遠高出同期我國GDP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平均增幅。在文化和旅游消費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旅游咨詢服務中心等文化和旅游社會服務的整體供給緊缺狀況顯而易見。由于區域發展基礎差異、人口流動頻繁等原因,原有的社會服務供給模式和服務內容,已不能滿足大眾精神文化需求,且明顯存在城市優于農村、發達地區高于落后地區、常住人口強于流動人口的問題。要使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公平、便捷、高效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需要創新方式方法、擴大有效供給。
我國在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方面有國際領先優勢,為文化和旅游領域的社會服務數字化、市場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要利用互聯網跨地域、在線化的特點,推進文化和旅游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發展。尤其是將博物館、文化館、藝術館、旅游咨詢中心等資源和產品有效融合,向農村延伸、向流動人口輸送,既能有效擴大文化和旅游社會服務供給,使公眾獲得更加公平、高效、便捷的社會服務,還可以夯實文化和旅游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產生經濟社會綜合收益。
筆者認為,以數字化為核心提升文化和旅游領域社會服務能力,需要在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是通過數字化、市場化擴大社會服務的供給規模。要確保人民群眾普遍享有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首先必須形成一定規模的供給。要從數字化技術創新和市場化制度創新兩方面做大“蛋糕”,加快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擴大公共服務資源覆蓋范圍,包括通過示范引領和試點推進,鼓勵發展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虛擬博物館。針對文化和旅游社會服務公益屬性強、市場回報低等特點,放寬市場準入,通過引導資金推動各類要素有序進入,形成市場資金為主體、政府資金為輔助的合作共建模式,為擴大文化和旅游社會服務資源總量、充實服務內容、優化供給結構提供技術和市場基礎。通過體系化人才培訓和多元化組織建設,積極幫助文化和旅游企事業單位提升數字化認知,培養形成數字化思想,提高數字化服務能力。
二是以網絡化融合創新社會服務的供給渠道。2019年,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0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4.5%,手機網民8.97億。這為數字化社會服務資源和產品供給渠道創新提供了基礎。順應技術環境和條件變化,以網絡化融合實現社會服務均衡普惠無疑是可以嘗試的路子。要針對城市和農村地區網絡化水平差異,開展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社會在線對接,助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公平。要針對旅游消費場景社區化,深入推進線上線下文化和旅游服務的融合供給,推動旅游公共服務進社區,擴大線下社區化、散點狀旅游服務。要鼓勵各地文化和旅游服務平臺與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府服務平臺對接,尤其鼓勵建設區域一體化的公共衛生防控、安全救援等集成服務系統。
三是以智能化創新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有品質的文化和旅游社會服務,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鼓勵企業挖掘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創新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包括開展智能化交互式服務應用示范,支持智能終端、服務機器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及混合現實等技術,在景區、酒店、休閑街區、文博場館等場所消費場景中的應用。要積極引導在線旅游企業、線上文化企業向公共服務領域延伸,開展面向游客需求的個性化、增值型收費服務。要拓展公共服務鏈條,帶動數字創意、智慧旅游、智慧文化等新業態發展。
作者:唐曉云 作者單位: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